为优化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编制资源配置,促进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,衡阳市委编办立足实际、兼顾长远,高效完成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工作。
一是坚持调研先行,确保全面精准。全面澄清核编依据的各项基础数据,对全市中小学校编制配备、班级设置、学生人数、现有教职工人数、待入编公费师范生和特岗教师人数、教师队伍建设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。对比分析2017年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后的编制变化情况,结合近几年出生人口数进行充分研判,同时广泛听取学校关于优化编制资源配置方面的意见建议,对梳理汇总的各方数据和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与反复测算,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提供有力支撑。
二是坚持严把标准,确保科学合理。在确保“总量不超编、保持队伍稳定”的基础上,重点围绕“兼顾各方实情、合理倾斜保障”的原则,在按照国家标准测算基本编制的基础上,统筹考虑学校布局调整、区域人口流动、办学特色、“双减”政策等附加增编因素,认真测算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余缺与县市区总体编制余缺情况,研究提出了优化编制资源配置的具体方案,确保足额保障、弹性供给,推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现有增有减、动态平衡、师资均衡、全面达标。
三是坚持动态管理,建立长效机制。持续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工作,严守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“红线”,实行专项管理、专编专用,严禁挤占、挪用、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,充分保障教育教学工作基本力量。持续开展县市区教育系统机构编制管理专项督查,加大对中小学专职管理人员、教辅人员比例超标,公办中小学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,人员长期在编不在岗等突出问题的监督检查力度,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使用,提高编制使用效益,为建设教育强市、教育大市提供坚实的机构编制保障。
(雷晴、周李蓝天 供稿)